7月11日晚,一场盛大的音乐节及无人机表演在潍坊市人民广场/凤溪地重装登场,为这个炎热的周末再次增加了看得见的热度。
“三更灯火不曾收,玉脍金齑满市楼。云外清歌花外笛,潍州原是小苏州。”二百年前县令郑板桥笔下的潍县盛景,如今在凤溪地夜市的灯火中获得了当代证明。
当暮色四合,潍坊人民广场南广场便悄然蜕变为一座流动的盛宴剧场——这里不仅是味蕾的狂欢场,更是一座城市集体记忆的书写地,一种生活美学的实验场,一曲传统与现代的和鸣乐章。凤溪地夜市以其独特的“夜市+”模式,将市井烟火与高雅艺术、传统非遗与青年亚文化、地方认同与全球视野熔于一炉,在夏夜的星空下演绎着潍坊这座古城最为生动的文化表情。
夜市入口处,雷亚架搭建的拱门在灯光装点下宛如时空隧道,将游人引入这个平行于日常的梦幻空间。错落有致的摊位布局暗合传统园林的“移步换景”美学,每个转角都可能遭遇惊喜:这边厢,“葫涂杂货”摊位上,年轻手艺人的创意葫芦烙画引人驻足,“搞钱”“狗壮家旺”等网络热词与传统葫芦工艺碰撞出令人忍俊不禁的火花;那边厢,“嫩大爷的冰”摊位前,身穿麻布坎肩的两位“大爷”正将荔枝杨梅饮装入“辣酱瓶”,梅陇蜜瓜汁穿上“花露水瓶”外衣,用新概念的包装戏谑着消费时代。这些看似叛逆的创意,实则延续了潍坊手工业“匠心独运”的传统——明清时期潍县铜器、嵌银、核雕等工艺便以“精微处见精神”闻名,而今夜市上的年轻摊主们,不过是将这种工匠精神注入了“Z世代”的幽默基因。
展开剩余78%美食区升腾的烟火勾勒出最原始的欲望图谱。小龙虾在铁板上“脸红”,仿佛诉说着比情话更炽热的夏日告白;鱿鱼在炭火中翻飞,摊主手腕的每一次抖动都是对火候的精准诗行;炸豆腐外皮微焦如古卷,内里白嫩似新雪,蘸水在“解腻”与“增香”间找到了味觉的黄金分割。这些街头美食的创造者们,很多是白天写字楼里的设计师、程序员、教师,夜晚则化身味觉诗人,用食物进行着最质朴的抒情。他们的存在模糊了职业与爱好、生计与艺术的边界,恰如这夜市本身——既是草根经济的孵化器,又是生活美学的T台秀。
中央舞台区,民谣歌手的吉他声与观众的合唱在夜空中交织。从《后来》到原创方言摇滚,音乐成为连接不同世代的情感导体。当万人大合唱响起,个体的孤独消融在集体的声浪里,此刻的凤溪地不再是简单的消费场所,而成为了一个临时的乌托邦社区——在这里,白领与摊贩同唱一首歌,老人与青年共享一段旋律,本土居民与外地游客被同样的节奏打动。
文化展演区则上演着更为精致的传统复兴剧目。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潍坊风筝扎制技艺,竹篾在苍老手指间弯折出流畅弧线;年轻人身着汉服巡游,衣袂飘飘间重构着古典审美;图书漂流站的“晚风书市”里,纸质书页的沙沙声与电子设备的荧光奇妙共存。最令人动容的是“大健康夜市”场景——潍坊五所三甲医院专家每周固定时间义诊,市民平时挂不到的专家号在这里实现“免费问诊”。当白大褂出现在霓虹灯下,当听诊器与烧烤签同框,医疗这一最严肃的公共服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亲和力,也诠释了“夜市+”模式最温暖的人文维度。
凤溪地的“空间学”也耐人寻味。地上地下的立体布局构成城市肌理的隐喻——地上摊点开放张扬,如潍坊人豪爽的性情;下沉广场的幽深回廊则藏着这座城市的含蓄底蕴。雾森降温系统喷出的水雾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,光纤网络将这里的狂欢实时传播到虚拟世界,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在此叠加出双重市集。“空间从来不是中性的容器,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与再生产场所”。凤溪地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叙事,将潍坊的城市性格——传统而不保守,创新而不浮夸——编辑进每个摊位的经纬中。
管理细节处更见文化深意。价格公示表张贴在最醒目位置,公众号可扫码监督;对违规摊主“先赔付、再核查”的铁腕政策;保洁人员从下午四点半工作到深夜十一点,日均清理八九十桶垃圾……这些看不见的秩序维护,构成了夜市美学的另一面空间。正如潍坊历史上因“二百支红炉,三千砸铜匠,九千绣花女,十万织布机”而成就的工商文明,今日凤溪地的繁荣同样依赖于隐形的规则与默契。那块对铁板鱿鱼摊主“每组多收1.1元”罚款3000元的公告牌,不正是市场经济时代对“潍县老字号”童叟无欺传统的隔空致敬吗?!
从文化学视角看,凤溪地夜市实现了“地方性”的创造性转化。它既不是对“老潍县”市集的简单复刻,也不是对一线城市夜经济的盲目模仿,而是通过本土元素的当代表达,构建了独特的“潍坊性”。那些融入摊位设计的十笏园文化元素,以人气IP“逛逛”为首的萌宠形象,甚至方言标语“嫩大爷”,都成为外地游客的“专属记忆点”。这种地方认同的建构,在全球化同质化浪潮中显得尤为珍贵。
更深层看,凤溪地现象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调适智慧。当三四线城市在“千城一面”的批评中寻找出路时,潍坊正在做出自己的探索:将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与自下而上的民间活力相结合,让官方搭台、民众唱戏。三年来,夜市坚守纯公益属性,160个公益摊位免收租金,促进就业创业;盘活4万平方地下商业空间,满铺率达90%;链接文旅、卫健等多部门资源,实现“人民广场搭舞台,各个单位来唱戏”的协同效应。这种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公众参与的“共治”模式,或许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治理领域的生动注脚之一。
潍坊是个古老且年轻的城市。现代化街区上,中心城区西有谷德锦,中有泰华商业街,东有凤溪地,定位年轻人,差异化演出、本地化网红,对接大城市休闲方式。最近,自由时光公司在风筝广场组织音乐啤酒文化活动,为市民增添了一个新的打卡点。
凤溪地这样的活动,还催生出像奉彰、自由时光这样的商业运作公司,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专业型人才。专业人干专业事,运营模式—招什么样的商,业态—跟谁学、如何自创,宣传—从和抖音等合作到今年收购自媒公司搞宣传,学习—参加全国的商业培训……业内人士评论:潍坊搞商业的这批年轻人也越来越贴近发达城市的商业运作了。
夜色渐深,凤溪地的灯火在潍坊的夏夜里执着地明亮着。这里发生的每一个微小的交易、每一次短暂的相遇、每一瞬情感的共鸣,都在重写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密码。当我们在多年后回望这个时代的潍坊,或许会发现——那些最鲜活的城市记忆,不是凝固在博物馆的文物里,而是流动在夜市的笑语中;最深刻的文化传承,不是典籍里的教条,而是市井间的创造;最动人的城市精神,不是宏大叙事中的口号,而是烟火人间里的坚持与变通。
凤溪地的意义,或许正在于此——它让一座古城在夜色中找到了自己最自在的表情,让传统文化在烟火气中获得了继续生长的力量。
这,也许就是当代市集的最高使命:不是贩卖商品,而是生产意义;不是消耗时间,而是酿造记忆;不是简单的空间占用,而是复杂的文化实践。当清歌再起,鸾凤和鸣,潍州依旧是小苏州,只是这一次,它的盛景不再由士大夫书写,而是由每一个平凡夜市参与者的脚步共同丈量。
记者 王玉龙
发布于:山东省启牛配资-杠杆配资平台-在线配资交易网址-全国前三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